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就个体人格而言,主要指仁义等伦理规范,这是董仲舒人格理论的主要内容。
……师曰:‘大德讲经二十余座,却不识如来。这就意味着对现实人生的肯定,对人的感性存在的肯定。
此本源清净心,常自圆明遍照,世人不悟,只认闻见觉知为心,为闻见觉知所覆,所以不睹精明本体。后唤其僧,问:‘你今日见甚道理?云:‘某甲早晨未吃粥,闻鼓声归吃饭。潭点纸烛度与师,师拟接,潭复吹灭。根据性起说,心真如或清净自性体既是佛性、法性,又是佛身、法身,但都是讲从本以来不生不灭的本体存在,而慧能提出法身、佛身由自性所生、所作,这个自性显然具有自我主体性特征。本体的超越性、彼岸性越来越模糊了,佛性的神圣性也越来越淡化了,而人的自然本性的一面却越来越突出了。
佛是自性作,莫向身外求,自性迷佛即众生,自性悟生即是佛。[6]善知识,各自观察,莫错用意,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,不言归依他佛,自性不归,无所依处。郑玄解释说:格,来也,物犹事也。
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今夫天,斯昭昭之多,及其无穷也,日月星辰系焉,万物覆焉。它不是神话中女娲造人那样的生成,也不是上帝创造人类那样的宗教哲学,而是赋予自然界以有机论的目的性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易传 礼记 道德本体论 。
这里所说的生,不仅仅是、或主要不是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的,毋宁说是从本体论上说的。《乐记》又提出礼、乐皆生于天地的思想。
这是儒家所面临的一个任务,这个任务由《易传》的作者完成了。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由于它赋予自然界以本体论的意义,因此也超出了荀子的思想。值得指出的是,在这里,性不仅是外在的客观存在,而且是内在的本质存在,不仅是外在的必然性,而且是内在的目的性,就是说,它是一个本体范畴,又是一个主体范畴,而道则是完全的主体范畴,正所谓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[34]。
‘唯天之命,於穆不已,曰天之所以为天也。所谓天命之谓性,就是自然界以其本体存在诚赋予人而成为人性,人性就是人的本体存在,不知其所以然而然,自然如此,不得不然。二者都以心性修养为中心,但《大学》更强调外在的认知方面,而《中庸》则更强调内在的直觉。[39]《中庸》第三十二章。
这样就解决了人性的来源问题,使之具有本体论的根据,同时也提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。从情感出发建立道德人性论,以真实的情感为人的真性情,这是儒家心性论的根本特点。
《易传》对人类社会及其礼义的产生,有过自然历史主义的描述:有天地然后有万物,有万物然后有男女,有男女然后有夫妇,有夫妇然后有父子,有父子然后有君臣,有君臣然后有上下,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。诚的实现就是主体人格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。
[21]《易传·乾·文言》。按《中庸》所说,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二者应该是统一的,前者表现为知,后者表现为仁,二者结合起来,就是诚。情感心理既不是性,当然也不是乐的本质。音乐如此,其他情感欲望之类皆是如此。如何实现诚的境界,这是《中庸》所关心的问题,为此,它提出了诚、明两种方法。[33] 诚就是天命之性,诚之者就是率性之道,修道之教。
它认为,音乐起源于人心的情感需要,但必须感于物而动。人心有知觉功能,感于物则产生好恶之欲,这本是出于天性,正如乐虽是感于物而动,但也是出于天命之性。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但《易传》既然提出了本体论的哲学,而且以天地变化之道、天地生生之德为人性的来源,因此,认识天地阴阳变化之理,就是实现天人合一境界的重要途径。
但这显然是人伦道德认识,即择善而固执之的认识选择活动,这些认识都是为了返回到自身,实现天人合一的诚的境界。所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既是自然过程,又能使万物继善而成性,这就不能用纯粹自然的原因来解释,因为所成之性具有道德意义。
因此,易道所陈述的是一个包括外在性和内在性、必然性和目的性合而为一的生生之道,绝不仅仅是外在的必然性。这同荀子与天地参的思想固然有密切关系,但又有很大发展。因为唯天下至诚,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,立天下之大本,知天地之化育。[2] 《易传》的中心思想是讲变化之道,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变化的,变化的根源是阴阳两种基本性质和力量的相互作用。
但是在谈到人性问题时,《易传》明显地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。流而不息,合同而化,而乐兴焉。
[38]《中庸》第二十二章。[36] 诚既是天道,也是人道,即所谓天人合一之道。
这种道德知识又来自格物,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重要的是,《中庸》把人的主体意识和观念提升为宇宙的根本存在,以此建立宇宙自然界的秩序,使自然界具有人的特性。
它以自觉的认识为前提,却又是道德认识的落脚点。[25]《易传·乾·文言》。《大学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明德这一心性论范畴的。荀子强调材官万物而治理天地,强调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体能动性,尚有天人相分的思想特点。
在出发点上,《易传》确实不像孟子那样,从内在的心理情感出发,引出道德人性,最后归到天人合一。《大学》虽然没有对明德做进一步解释,但德者得也,这已是当时通行的解释,自孔子特别是《易传》以来,儒家论道德都是如此,它不同于道家以自然为其根本属性,而是指先验的道德理性。
[40] 这种聪明睿知、文理密察[41]之性,是诚所固有的,这是合认知理性与道德理性而为一的最高智慧。代表阴阳的乾坤二卦,就是天地之大德。
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09:3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2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5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4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3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2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1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38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2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6:58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